高校概况:
院校类型:综合类
管理部门:中央所属
重点学科:44个 院士:16人 博士点:172个 硕士点:231个
属于:211工程 985工程
所在地:天津市
高校地点: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咨询电话:022 -23501806
邮箱:zhshb@nankai.edu.cn
高校网站:
http://www.nankai.edu.cn/ 院校概况:
师资力量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在2041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632人、硕士生导师546人,教授714人、副教授792人。有两院院士1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15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0人、讲座教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7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5人。
历史沿革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9)。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3科,1921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张忠钹(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萧叔玉(经济)、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南开也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私立南开学校
1919年开学的时候,南开大学只有一所二层楼校舍,楼上办公,楼下吃饭。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私立大学中为第一家。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至1937年,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照搬外国教育逐步走向适合国情的办学轨道;基本形成了南开大学的学风和校风。在校园建设上,1927年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1931年陈芝琴捐资建成“芝琴楼”。三十年代初,南开大学已经成为天津有名的风景游览区。
1927年,学校成立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为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鉴。1930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到抗日战争前夕,南开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学院、12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学生429人,教职员110余人。
南开的学制和教学,开始时照办美国,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引发了“轮回教育”事件的发生。1928年春,学校指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地提出以“土货化”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方针。“土货化”方针的提出,是南开大学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南开大学的校务管理,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效益,在当时的全国私立大学中都是比较好的学校之一。当时,天津流传一种说法,“天津有三桩宝:永利(化工厂,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南开和《大公报》”。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中央通讯社当时从天津报道: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四弹,落该院图书馆后,立刻起火。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学校“门外桥头,有日军数名,荷枪而立”。从此,南开大学校园遭受了日军侵略者八年的蹂躏。南开大学被毁,是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校址位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
1946年5月4日,联大全校师生举行结业典礼,西南联大正式结束。接着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碑文中写到:“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国立南开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
重建南开园的工作,从接受校产开始,复校以后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修理了芝琴楼作为女生宿舍,修理了思源堂并提前竣工胜利楼,作为教室和校部办公室,修理了原日本中日中学作为男生宿舍,建设东南百树村平房作为教授宿舍。为复员后的南开大学初步奠定了基础。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长。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南开大学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临学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李鹏、朱鎔基、温家宝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 、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 相继加入南开教席,奠定了今天南开化学、数学、历史学、经济学在大陆举足轻重的地位。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优质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著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1995年12月,南开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教育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进入首批国家教育工程“985工程”,跻身21 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筹备建设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2013年,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南开成为首批进入最新国家教育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高校。
就业情况
截止2004年9月1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6.2%。
本科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1406人,占55.5%,比2003年增加6个百分点;考取研究生879人,占34.7%;出国留学151人,占6%;拟升学等暂不就业87人,占3.4%;待就业9人,占0.4%。
南开大学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8%。
2005届本科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1516人,占56.3%,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919人,占34.1%,出国留学172人,占6.4%。
在校生信息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925人,其中本科生12749人,硕士研究生7964人,博士研究生3212人。有成人教育学生5779人,远程教育学生33966人。
食宿条件
根据规划,校园生活区将向西部逐渐迁移。学生们的新“家”位于南开校园西侧,米黄色的建筑物映着秋日明朗的阳光,精致漂亮。公寓设施先进,四人标准间、独立卫生间、明亮的客厅,桌椅衣柜彩电一应俱全,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学校的教学设施近年来经过装修面貌一新,为同学们提供着越来越好的学习条件。
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9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学信息技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生物活性材料研究实验室
组合数学与核心数学实验室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实验室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科技部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863"机器人网点实验室
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信息光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农药科学重点实验室
报考指南:
专业设置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现有专业学院21个,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12个门类。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硕士点231个,博士点17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
专业介绍 重点专业
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5个二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 金融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基础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企业管理 经济史 区域经济学 环境科学 农药学
应用数学 微生物学 光学工程
天津市级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经济史 中国古代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 光学工程 环境科学
企业管理 微生物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