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况:
院校类型:工科类
管理部门:中央所属
重点学科:40个 院士:33人 博士点:82个 硕士点:148个
属于:211工程 985工程
所在地:黑龙江省
高校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咨询电话:0451-86418191
邮箱:
高校网站:
http://www.hit.edu.cn/ 院校概况: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3289人,教授936人,副教授120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9人(其中2人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博士生导师925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历史沿革
创建阶段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解放后,一批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居于全国前列……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协议书,经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1988年 开始正式招生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6年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集团共建的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
1997年 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 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哈工大签定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
2002年 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10年 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威海市签订三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
就业情况
我校毕业生多年来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青睐,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我校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一、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深受世界名企青睐
哈工大一直都是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招聘的重要基地,据统计每年有近200家世界500强及其所属企业到我校招聘。2008年《中国青年报》独家使用“应届生求职网”的名企宣讲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9月至 2008年5月12日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名企宣讲会最集中的十所高校之一,详细报道参见中国青年报网站(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5/26/content_2196316.htm)。
每年到我校招聘的国内外知名公司和机构有:国内大型企业如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电子科技、船舶重工、船舶工业、兵器工业、核工业集团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中国银行、工商、农业、建设、招商等银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联想、华为、中兴、百度、腾讯、淘宝、雅虎等IT或通信电子类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神华等能源类企业;国家电网、华能、大唐、中国核电、广东核电、哈电、上海电气等电类生产和运营企业;康佳、海尔、长虹、美的、创维等家电制造商;一汽、东风、上汽、广汽、江淮、比亚迪等汽车生产企业;中建、中铁、中海、万科等建筑类企业;还有如上海世博集团、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同时还有如知识产权局、外交部、海关总署等国家机关和各地方省委组织部门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等人民军队都定期地到校进行招聘宣传和选拔毕业生;国外跨国公司如微软、英特儿、IBM、惠普、通用、西门子、摩托罗拉、朗讯、毕博、雀巢、强生、大众、丰田、本田、索尼、富士通、奥林巴斯、松下、意法、西格玛特、沃尔马、宝洁、联合利华、大宇、现代、LG、三星、空中客车、宝马等世界500强企业。其中有很多单位都已经成为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就业服务与指导
1、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学校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专家队伍,包括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职业指导师”、人事部认证的“人才测评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及“创业教育培训师”等,为广大同学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面向全校学生,我们开设了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选修课,开设"一对一"职业辅导咨询室,定期举办职业工作坊,并邀请国内外知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以及人力资源专家到校举办职业指导系列讲座,为广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2、大量、充足的就业信息资源
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会收集发布大量用人需求信息,每年通过就业网(http://job.hit.edu.cn)向毕业生发布4万多条用人岗位信息。学校平均每年都要接待3000余家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安排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六百余场,现在有80%以上的毕业生都通过学校这一招聘平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据统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建校90多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在这里,热忱地欢迎广大莘莘学子到这片热土来,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本领做好准备!
在校生信息
食宿条件
学生宿舍
哈工大学生公寓分布在两校区共有十九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为全校两万五千名学子提供住宿服务。学生住宿实行签订合同、契约入住、公寓化管理,本科生4—6人一室,硕士生2—4人一室,博士生2人一室,学校统一购置并定期换洗床上备品。
学生公寓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展现学校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窗口。学校对公寓的建设、改革、发展十分重视。自2002年起,学校投资1.5亿元新建学生公寓六栋,投入1167.8万元翻新改造旧公寓五栋,投入1500万元新增和更新家具设备,迅速改变了学生的住宿环境和学生公寓的服务设施。学生房间内设置了IC卡式电话,公寓楼内提供了电视厅、自习室,有的公寓增设了厨房角、书吧等公益服务场所;公寓拓展了维修、超市、洗衣等方便服务项目;在一些新建公寓还为学生开辟了健身房、酒吧等高品位的休闲娱乐空间。
2002年3月,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全面通过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论证。公寓中心把“管理规格严格 服务功夫到家”作为公寓服务的理念,倡导公寓员工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亲情、规范的服务,倡导住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友爱、进取的道德风尚。
现在学生公寓已成为集学生休息、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住宿场所。
食堂
学校食堂连续多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单位。在全国高校中,哈工大食堂的良好口碑始终广为流传。1997年春,新建成的哈工大学生饮食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营业面积11000平方米,餐位2360个,内部设有一、二食堂、清真食堂、方便食堂、自选餐厅、风味餐厅。2002年3月,新建的总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餐饮大楼也已投入使用,该餐饮大楼能同时容纳3000多人就餐,餐厅设施先进,从1层通往3层的电动扶梯为就餐者提供了便利,现代化的厨房加工间引进了国外现代化米饭加工生产线。餐厅各饭口全部实行微机售卖,学生无需自带餐具,膳食部统一提供印有专用标记的饭盆和菜盘均严格消毒。此外,工大食堂还充分考虑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如果你想品尝久违的家乡菜,开出粤、川、鲁等菜系的风味食堂可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想体会先进的就餐方式,可去自选食堂取大托盘随意挑选;如果你想一饱口福,学子餐饮之家能让你享受星级待遇;如果你想吃得经济实惠,人均消费不足两元钱的特色食堂可让你满意而归。为同学服务、不断超越昨天,工大食堂员工的追求永无止。
重点实验室
1.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可调谐(气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结构与抗震减震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宇航空间结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发动机汽体动力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超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先进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空间材料与环境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实验室
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
臭氧应用技术与设计开发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实验室
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
报考指南:
专业设置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
院系
|
专业(大类招生)名称
|
航天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仪器方向)
|
理学院
|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硕连读培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硕连读培养)、物理学类(包含应用物理学、核物理)(本硕连读培养)、化学类(包含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
法学院
|
法学
|
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英语、俄语(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培养)、俄语、日语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类(包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
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
化学类(包含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本硕博连读培养)
|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澳联合培养)
|
专业介绍 重点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光学
环境工程
物理电子学
飞行器设计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机与电器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
光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航天热物理
工程力学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机械电子工程
热能工程
物理电子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础数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光学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应用化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应用数学
工程力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电机与电器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