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类型:综合类
管理部门:中央所属
重点学科:16个 院士:4人 博士点:119个 硕士点:177个
所在地:北京市属于:211工程 985工程
高校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院校概况:
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有专任教师1 671人,其中教授499人,副教授636人。
学校拥有13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担任委员会顾问,罗国杰、曾宪义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2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9人担任副主任委员;15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先后有38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25位专家入选中央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学校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宋涛、吴大琨、黄达、戴逸、肖前、罗国杰、黄顺基、王思治、高鸿业、卫兴华、胡钧、王传纶、周升业、陈共、周诚、严瑞珍、高铭暄、许崇德、孙国华、王作富、刘佩弦、许征帆、庄福龄、何沁、彭明、彦奇、高放、方汉奇、蓝鸿文、甘惜分、萨师煊、李占祥、赵履宽、钟契夫、李文海、吴宝康、邬沧萍、陈先达、夏甄陶、方立天、张立文、钟宇人、郑杭生、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曾宪义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学术精湛、锐意创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其中3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入选“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6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55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0 049人,其中国内学生(含港澳台学生)18 893人,包括普通本科生9 947人,硕士研究生5 921人,博士研究生3 025人;外国留学生1 156 人。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教育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各类人才,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她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65年来艰苦创业,衍生了众多院校,培育了数代精英,对祖国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其间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几个主要阶段:
(一)陕北公学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二)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一年后,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设有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 3000 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1944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对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性质、任务、教育方针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即以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文化为主,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的原则,培养干部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技能。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论、文学艺术、教育、政法、财经等方面的教师和理论人才数百人,短期培训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政治班;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国文系、史地系;法政学院,下设政法系、财经系;文艺学院,下设文学系、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新闻系、舞蹈组;外语学院,下设英语系、俄语系;复建了文工团。全校共约1100人,其中教工约400人,学员约700人。华北联合大学明确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并重,教学必须同实际密切结合。并规定:在解放战争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兼顾将来,积极建设学校,为向新型正规大学过渡作准备。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 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等方面的干部约2000人。
(三)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
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创新,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并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讨论、互相学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风,逐渐培育起实事求是、团结友爱 、耐劳朴素、活泼愉快的校风。北方大学建校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
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 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组建以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 、开展政治思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1965年在教育革命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动乱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第四阶段是从1977年迄今在改革开放中振兴时期。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quot;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65年来,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人才近17万,4000多名外国留学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并初步完善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及成人函授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向着具有自身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评价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且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独具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为:
社会需求充分
我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我校大部分专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近年来,伴随着我校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逐步展开,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我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比(毕业生总人数:用人单位招聘职位数)达到1∶6.7,很多专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就业领域宽广
我校学科完备、专业门类齐全、文理渗透、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并重、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兼备,毕业生面向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就业,就业领域相当广泛,并且在国内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从地区上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就占到了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从行业上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业,并且毕业生大多数都从事管理工作,很多人迅速走上领导岗位。
我校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校的鼓励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西部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和到基层建功立业,充分体现了我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办学特色。
发展后劲充足
我校毕业生以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功底、踏实的工作作风及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建校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逾十八万名各类毕业生。
就业指导完备
中国人民大学重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这套体系依托校内优势学术力量,以职业素质测评为起点,以各种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技巧讲座、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政策咨询和就业意向调查为主要手段,以《就业指导报》、就业指导课为阵地,辅助以个性化咨询、心理辅导等,不断满足我校学生对于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强我校毕业生竞争力。同时,还配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为我校学生进行就业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学校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以及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必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流的环境。
在校生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1666人,其中本科生10547人,硕士研究生6195人,博士生3325人,外国留学生总人数1573人。外国留学生中攻读学位的有1313人,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此外,学校还有在职“单证”硕士生2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2582人,网络教育注册生42481人。
食宿条件
我校将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住宿费用,一般为每学年650-800元。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学院名称
|
实验室名称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汉语语音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实验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
|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物理实验中心
|
材料化学实验室
|
功能分子与材料动态结构实验室
|
凝聚态物性研究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中心
|
信息网络教学实验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
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
|
经济科学实验室
|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
环境学院实验分析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
ERP实验室
|
企业管理实验室
|
|
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实验室
|
金融管理与工程
|
财税政策与管理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国政经济模拟联合国专业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创意媒体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语教学课件开发研究室
|
外语网络教学实验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实验室
|
人类学实验室
|
中国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实验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农村调查与计量分析实验室
|
农产品市场模拟实验室
|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
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室
|
电话调查实验室
|
数据处理仿真研究实验室
|
报考指南:
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
|
学科专业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会计学、贸易经济、国际商务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
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法语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经济学-数学实验班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
信用管理(风险投资)、保险学、金融学、财政学、金融学-数学实验班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
|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应用统计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国际法学、法学理论、法学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国政治、外交学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财政管理等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日语语言文学等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传媒经济学、传播学、新闻学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世界史等
|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设计学、艺术学、音乐学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数学、基础数学
|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
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
|
社会心理学、物理系、化学系、心理学系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
|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
|
经济学、金融学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社会工作
|
招生简章 招生计划 专业介绍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哲 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 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闻传播学 工商管理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伦理学 宗教学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法学理论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社会学 人口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文艺学 新闻学 传播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会计学 企业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行政管理 档案学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居于全国高校第五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之首。